不同层次的人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,高层需要胆略,底层需要业务,中层需要人际关系协调。
处在管理层,你就要学会放权,如果不懂放权,就会导致两个结果:一个是把自己累死,一个是把人才埋没掉。
集权式管理只适合创业初期
一般来说,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多见于传统企业,在互联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,延续传统行业的管理理念,有时候也带来了互联网公司的飞速发展。
有一家APP开发公司,在最开始的时候,采用的管理模式就是集权式管理:公司大小事宜皆是老板一人做决策,从最开始的几人团队慢慢扩张成了两百人的中小型公司,都离不开老板的决策和底下的配合。
集权式管理的好处就是令行禁止,行动迅速,尤其是中小型团队,集权式管理能产生很强的战斗力,比如老板有好的灵感出现的时候,都可以立马得到反馈。在这个以快取胜的年代,在公司创业的初期,带来的优势尤为明显。
比如,在刚开始的时候,老板经常半夜一两点打电话把技术叫醒,说: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,明天赶紧开发出来,对我们的数据很有帮助。程序员接收到老板指令,就立马去实施了。
虽然大部分的想法都不太靠谱,但是一旦一两个点子切实可行,对初创公司来讲是可以救命的。
就在公司慢慢成长,团队扩张到一百多人的时候,老板提建议的频次却少了,取而代之的会说:你们有什么想法和计划给我说,我来给你们参谋。也只有在大的方向上才能看到老板深思熟虑地做决策,在涉及到细节的问题时,基本上不过问了。
放权管理:让下属自己做决策
在一家运作良好的公司里,要有正确的人关注正确的风险。在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维多利亚·梅德维克看来,最理想的情况是,CEO和董事会只负责做那些风险层级最高的决策,中级风险和低风险的决策则交给公司层级较低的人去做。
然而在实际中,这种情况不常发生。有时,低风险的决策会提交给管理团队高层,原因可能有两个:
一、高管事必躬亲,就像吸尘器一样,再小的决定也要“吸”上来;
二、高管下属的团队不愿意对中级风险的决定负责,就把它们向上推到公司高层。
梅德维克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。一家公司的CEO要亲自决定某个产品什么时候在纽约市场推出,但他当时不在纽约,这个决定的风险也很低,不是他该去做的决定。他的说法是,团队不愿意做主,也不想承担责任,就把决定推给他。
与他的下属谈话时,梅德维克听到了不一样的版本。下属说,如果自己的决定和CEO的不同,他就会重新决定,所以,倒不如一开始就由CEO做出决定,这样效率更高。
低风险问题被迫“升级”,不仅会浪费更多的时间,也更容易出错,因为做决定的高管离决策需要的数据信息更远。另外,高管亲自做出每一个决定,就无法增强和发展团队的决策技能。
梅德维克说:“通过下放而不是上推决定权,管理者不仅可以培养员工的决策能力,还能让员工感到自己的职务更有价值、更受信任。”
放权原则
当然老板放权,也要注意一个度,否则便会弄巧成拙。
1、不要只问“懂了吗”
管理者习惯性会问员工“懂了吗?”、“我讲的你明白了吗?”。这种情况下,许多对细节还不太懂的员工都会反射性地回答“知道”、“明白”,他们不想当场被老板看扁。
2、明确绩效指标与期限
员工必须了解自己在放权下必须达到哪些具体目标,以及在什么时间内完成,清楚了这些才能有基本的行动方向。放权不是单单把事丢给员工,还要让他明白管理者期盼些什么。
3、放权后也要适时闻问
放权以后不能不闻不问,等着他把成果捧上来。你可以不必紧盯人,但仍要注意员工的状况,适时给予“这儿不错”、“那样可能会比较好”之类的意见提点。如果任务特别需要“准时”,也可以提醒他注意进度与时间。
4、为下次放权做“检讨”
每次的放权后,管理者应找员工讨论他这次的表现,以便检讨改进。旅游企业高管也可以让员工描述自己在这次过程中学到了什么,再配合管理者自己观察到的状况,做为下次放权的参考。
5、放权不一定要是大事
即使只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小事,都可以是“放权”,未必一定要是什么大方案、大计划,才叫放权。尤其对于新进员工,从小事放权起,可以训练他们负责任的态度,也建立他们的自信。
6、先列清单再放权
简单来说,老板可以先列出每天自己所要做的事,再根据“不可取代性”以及“重要性”删去“非自己做不可”的事,剩下的就是“可放权事项清单”了。这会更有系统、有条理。
7、放权的限度要弄明白
有些员工会自作主张,做出一些超出放权的事。因此最好在放权时能特别交待“底限”,一旦快触碰到了,他们就应该刹车,这可以防止他们擅自跨过界限。
素材来源:老虎讲运营、张启明、智酷科技。
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企业管理咨询的文章。
微观学社专注服务于中小企业,企业管理咨询、企业文化建设。欢迎来电咨询。
版权声明 | 本文转载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,谢谢。